2025年4月1日下午,春意盎然的张家砭镇中心小学校园里涌动着教研的热潮。“绥德好课堂”跨校磨课活动在此成功举行,来自全县四所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骨干教师及学科指导专家齐聚一堂,通过课堂观摩、专家引领、集体研讨的形式,共同探索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新路径。本次活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搭建起城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入强劲动能。
跨校联动:以课为媒促均衡发展
“绥德好课堂”是县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创新实践,通过跨校教研打破校际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流动中焕发活力。本次活动语文学科由省级教学能手王亚兰、市级教学能手高艳琴指导,数学学科由省级教学能手任琴琴、教研组长景优主导,英语学科则由省级教学能手安永霞、教研组长景娜娜组建专业指导组,形成”示范引领+精准把脉”的教研新模式。
活动现场,来自城乡四所学校的7位青年教师依次登台,分别呈现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精彩课例。每位授课教师均立足新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特色深度融合,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创新意识。各校教师打破地域界限,展开深度对话,形成城乡教育优势互补的良好生态。
课堂展示: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语文学科:品文字之美 悟文化之魂
语文学科专场以“文化传承与语言实践”双线并进,构建起立体化的素养培育体系。教师们通过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将经典文本转化为可体验的学习场景。学生或化身”文化宣讲员”,通过懂历史、会探究、能宣讲等活动,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或在“思辨擂台”上,围绕文本观点展开证据链梳理与结构化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尤为亮眼的是跨学科融合实践——语文与道法结合、语文与音乐、美术融合,使语言建构跳出单一学科边界。王亚兰老师指出:这些课堂通过“大任务”驱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运用的共生共长。
数学学科:思维生长的可视化革命
数学专场掀起“让思维看得见”的教学革新浪潮。教师利用磁贴拼图呈现变形步骤,通过流程图软件动态展示解题思路迭代,使抽象的数学推理具象为可操作的认知路径。任琴琴老师评价:这样的课堂真正实现了从解题能力到数学素养的跃升。
英语学科:架沟通之桥 展国际视野
英语分会场洋溢着活泼的气氛。老师们着力打造“真实语用场域”,通过沉浸式情境创设、跨文化对比活动,实现语言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同步提升。指导专家安永霞称赞:这些课体现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了语言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双向奔赴。
三大分会场虽学科特性迥异,却共同绘制出“素养导向课堂”的革新图景:语文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工坊,数学教学进阶为思维锻造的立体车间,英语学习则蝶变为联通世界的跨文化枢纽。这种突破学科本位、聚焦育人本质的课堂变革,正是“绥德好课堂”项目的精髓所在。
研课赋能:专业成长再启航
在集中研讨环节,各学科组打破校际界限,围绕“教学目标精准度”“学生参与深度”“素养落地效度”三大维度展开头脑风暴。指导专家通过“切片式”课例分析,结合新课标要求提出改进建议:语文学科要增强“教学评一体化”意识,数学学科需关注“高阶思维培养”,英语学科应强化“真实语用导向”。这种“把脉问诊—开具良方”的研课模式,让青年教师直呼“解渴”。
聚力前行:教育共富向未来
本次磨课活动不是终点,而是教学改进的新起点。我们要将研磨成果转化为常态教学实践,让“好课堂”真正惠及每个孩子。
暮色渐浓,研讨的热情仍在延续。参会教师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思考与收获,微信群里分享着课件与感悟。这场春天的教研盛会,犹如一粒种子,正在绥德教育的沃土上孕育出无限的希望与可能。期待“绥德好课堂”持续绽放精彩,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美的篇章!(王亚兰)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