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携一缕浅夏的芬芳,凝一份教育帮扶的真情。为深入贯彻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理念,实现校际间教育资源互补,增进校际间教师互相交流和同步发展,蓝田县城关中学特邀“省级理化生实验学校”西安市西电中学来该校送教,助力该校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该校实验课程实施水平。
2025年4月3日,西安市西电中学带领由骨干教师组成的理化生送教团队来到城关中学,与该校优秀教师携手带来了三节精彩的理化生展示课,分享创新实验案例等实验教学资源,探索“135”生生课堂理念下的“实验+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物理老师郑文军进行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应用》的课例展示,通过丰富、创新的探究实验,让学生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知识结构的层层递进,逐步揭示电磁感应现象的物理本质,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曲折的发现过程,学习法拉第坚持理想信念、不畏艰辛的精神。本节课教学设计合理,结构严谨顺畅,从导入、新授、练习到总结,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借助启发性的语言,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
邢亮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课——《细胞器分工合作》,邢老师以“细胞的工厂”为情境,通过类比生产线上的不同岗位,形象地讲解了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功能及其协作机制。课堂上,他充分利用多媒体动画和简易细胞模型,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并设计了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环节,引导学生化身“细胞器”,模拟蛋白质合作过程,学生们热情高涨,在互动中深刻理解了细胞内部的高效分工与紧密合作,展现了课堂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蓝田县城关中学化学老师张楠带来了一场关于“化学反应与电能——解锁原电池”的奇妙之旅,以“电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引入,结合我国发电量构成图与火电站工作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火力发电的局限性,引出原电池这一主题,通过分组合作、观察实验和分析原理,让学生逐步理解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工作机制,让学生利用水果、金属片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在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并借助AI工具了解新能源电池发展前言,感受化学的社会与环境价值,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激励学生在未来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公开课结束后,参与听课的老师们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围绕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策略及学生互动效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重点探讨“135”生生课堂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三位授课教师就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自评,认为有部分教学未达到预期效果,可继续打磨改进,其他听课老师也畅所欲言,纷纷指出教学亮点,通过听评课和教学思维的碰撞,老师们都表示受益匪浅,得到了成长。
最后,两所学校举行了庄重的签约仪式,西安市西电中学向该校授予了“实验教学共建校”牌匾,两校校长为展示交流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同时两校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为教师互相学习提供长期发展的平台。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通过示范课展示和资源共享,给实验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为蓝田县城关中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教学模版,未来将以点带面,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后续两校将继续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探索适合两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愿我们共研共学共提升,携手并进促成长!(供稿:蓝田县城关中学)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