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中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汉中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南郑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南郑区文化馆组织申报的“两河扇编技艺”“陕南盆景制作技艺”“汉水插花技艺”“巴山晒青白茶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汉中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南郑区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增至23项,非遗保护工作再结硕果。
新晋非遗项目风采
两河扇编技艺(传统技艺)两河扇编技艺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两河镇的传统手工艺,依托当地丰富的棕榈树资源发展而成。该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经五代传承人百年坚守,形成以家庭和师徒传承为核心的保护体系,20世纪50年代后逐步壮大,被誉为“扇编之乡”。其制作包含选材、蒸煮、漂白、编织等八大工序,产品以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为特色,兼具纳凉、装饰等实用与艺术价值。近年来通过融入刺绣、手绘等工艺创新,产品拓展至工艺品、商务伴手礼领域,并与罗意威、兰蔻等国际品牌合作,远销20余国。产业辐射6个村镇,带动400余名留守人员就业,年产量40万把,产值超410万元,从业者月均收入达2700元,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典范。
陕南盆景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陕南盆景制作技艺是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综合性传统造型艺术,主要分布于陕南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尤以汉中为核心传承区。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如金弹子、黄杨、黑松等),融合川派技法与岭南、苏派之长,经五代传承人创新形成“三枝法”造型体系。其技艺特色强调因材施艺,追求根悬露、干奇曲、枝骨感,注重四季观赏性,尤以苍老古雅为佳。制作流程包含选材育苗、蟠扎修剪(分单株式直干/悬崖与丛林式奇数组合)、盆器配搭及持续养护。该技艺集园林美学与文学绘画于一体,通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造型理念,既承载传统文化价值,促进生态保护意识,又带动地方经济,具有显著的非遗传承意义与产业发展潜力。
汉水插花技艺(传统技艺)
汉水插花技艺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末年容器插花的出现,并在唐宋时期形成宗教、宫廷与民间插花并行的立体化体系。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汉中,凭借秦巴山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南北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为技艺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技艺以瓶、盘、篮等容器为载体,规范出三才式、一元式等六大造型体系,强调师法自然、以简驭繁的艺术特色,注重通过枝、叶、果实的线条美展现季节韵律。作为汉水流域文化活化石,它不仅承载着民俗变迁与生态智慧,更在当代具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双重价值。目前以汉中南郑为核心传承区域,正向周边辐射发展。
巴山晒青白茶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巴山晒青白茶是源自唐宋时期的传统制茶技艺,核心产区横跨四川巴中、达州、广安及陕西南郑碑坝镇等巴山腹地。该茶以海拔1200米高山生态茶园为原料基地,依托300-500年树龄古茶树资源,采用“天然、纯净、手工”的古法工艺精制而成。其制作特色在于独特的日光萎凋技术,通过自然晒青使茶叶形成翠绿外形、清新香气和鲜爽滋味,且具有“越陈越醇”的转化特性,民间流传“一年为药、三年为茶、七年为宝”的收藏价值。作为巴山文化名片,该技艺不仅完整保留了传统制茶智慧,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脱贫户85人增收32万元,优价收购农副产品惠及67人增收18万元,形成茶产业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当前生产体系以碑坝镇朱家坝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多个古茶树村落,构建起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项目获批意义
此次四项非遗的成功入选,对我区构建科学有效的“国家—省—市—区”四级梯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持续推进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体系提升、利用模式探索等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标志着我区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非遗+”乡村振兴模式获官方认可,秦巴山区文化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南郑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增添新引擎。
后续工作展望
下一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也将从名录体系的完善、传承传播力度的强化、“非遗+”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更好地推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守护文化根脉,续写南郑非遗新华章!(供稿: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