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市生态环境局商南县分局的监控中心,我们通过巨大的电子屏幕,可以看到闪烁跳动着各类大气环境数据,仿佛一幅实时更新的生态画卷。
这正是商南县2024年依托科技力量引入先进技术,成功打造的大气环境监管平台。该平台深度融合GIS、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地图工具,使省站和地方微站的数据直观清晰,监管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以前,收集、整理这些数据,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信息还常常滞后。如今,轻点鼠标,即可瞬间掌握陕南32县环境质量排名、商洛六县一区PM2.5浓度及空气质量排名等关键信息。而且,不同分类和时间条件能随意切换,数据更新及时又精准,给我们的监管决策提供了极大便利。”商南环境分局分管大气工作的副局长李泉感慨道。
精准监测发力,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去年冬季,平台的 AQI 预报功能提前拉响警报。监测数据显示,某区域未来 24 小时内 AQI 指数将突破 200,PM2.5 将成为首要污染物。商南县环境分局接到预警后,迅速行动,通过平台的污染源数据功能,执法人员迅速锁定了违规排放的企业及周边扬尘超标的建筑工地。
“当时情况紧急,我们立刻奔赴现场。发现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燃烧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污染物排放超标;建筑工地则完全忽视防尘要求,土方作业肆意横行,扬尘严重。” 参与执法的工作人员回忆道。执法人员立即下达整改指令,要求企业调整燃烧参数并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同时,责令违规建筑工地全面停工,开展防尘整改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平台持续跟踪监测,该区域的 AQI 指数逐渐回落,空气质量恢复正常。
平台的颗粒物预测功能也在污染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3月10日,平台监测到11—13日受上游沙尘传输影响,存在PM2.5及PM10浓度超标。环保部门依据平台数据,立即启动大气污染预警机制,要求各部门根据职能职责督促工业企业,严格落实物料堆场抑尘措施,严禁渣土运输车带泥上路、沿途抛撒,重点企业错峰生产,做好本地污染减排,同时加强厂区、建筑工地、城市街道保湿降尘。
“那段时间,我们每天都通过平台查看数据,然后深入实地督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大气办负责人刘晓波介绍。经过不懈努力,扬尘数据缓缓回落,PM2.5与PM10的浓度均得到了有效遏制。
数据深度整合,决策制定科学有据
数据报表板块宛若一座庞大的‘数据宝库’,将商洛六县一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尽数囊括其中,进行细致的汇总与整理。工作人员只需简单筛选条件,如选择时间范围,最新数据便即刻呈现。尤为贴心的是,只需轻点页面右上角的导出按钮,报表数据便能瞬间转化为Excel格式,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数据为我们制定环保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比如,通过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污染源头,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 商南环境分局负责人杨斌表示,“以前制定政策,更多是凭经验和零散数据,现在有了这个平台提供的翔实数据,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空气质量预报页面更是公众和环境监管人员的 “贴心助手”。柱状图展示真实监测数据,折线图预测未来趋势,白色虚线划分时间间隔,不同颜色标识阈值和分级情况,紫色点明确首污类型。平台还对集合预测值、最小预测值等专业名词进行详细解释,让复杂的数据变得通俗易懂。
“有了这个预报功能,我们能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比如,预报显示未来几天空气质量不佳,我们就会通过宣传提醒市民减少户外活动,同时提前安排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环境宣传干部说。
系统管理完善,平台运行稳定高效
平台的系统管理功能全面覆盖用户管理、角色分配及日志记录,各部分如同精密齿轮般紧密配合,确保平台运行稳定高效。在用户管理模块,工作人员可以轻松实现用户列表展示、新增、编辑、授权、封禁、解封及删除等操作,确保用户使用规范、安全。角色管理则明确了不同角色权限,让系统操作有条不紊。日志管理方便对平台操作进行追溯,为维护平台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系统管理犹如平台的‘中枢神经’,精准调控,确保平台各模块协同有序,高效运转。我们不断优化系统管理功能,就是为了让平台能更好地服务于大气环境监管工作。” 平台技术负责人强调。
商南县通过搭建高效运行的大气环境监管平台,实现了科技与环保的深度融合。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使大气环境监管更加精准和科学,还有效推动了臭氧前体物VOCs和NOx的减排工作。商南县的空气质量因此得到显著改善,为区域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随着平台的持续优化和广泛应用,商南县的蓝天将更加澄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迈向更高台阶。(段阳)
责编:杜鹏飞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