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乾陵博物馆:广裁衫袖长制裙 金斗熨波刀剪纹

在唐代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及其陪葬墓园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反映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外交的珍贵文物,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尚的一个缩影。其中有几件三彩熨斗体量虽小,并不引人注目,但却是迄今为止已发掘唐墓中所仅见。

IMG_256

这件出土于唐懿德太子墓的三彩熨斗,通高2.8厘米,头部呈圆盘形,敞口、口径8.2厘米,窄斜沿、沿宽1厘米,浅斜直腹,腹底硬折,外圜底,内底较坦,底径7厘米。沿下腹部一侧粘带状柄,柄长8厘米,柄尾呈尖圆形。柄上模印花纹,以柄中部双棱线为界,将花纹分成上下两部分,分别模印相对应的卷草与宝相花。通体施三彩釉,釉以草绿、乳白两色为主,夹少量浅褐色,自口沿相间垂挂。沿面和柄表面釉较莹润,自然浸润,釉表开极细纹片。内、外底釉皆有脱落,外底有银釉,内底深绿色积釉块偏向柄部一侧。外底上留三枚条形支钉粘疤,属国家一级文物。

IMG_256

“熨斗”又称“火斗”“铜斗”“金斗”“钴鉧”。在我国,熨斗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朝就已有记载。起初的熨斗是统治者命人作为炮烙刑具,以惩罚罪犯用。熨斗作为熨烫衣服的工具,始于汉代,盛于唐代。早期的熨斗多为青铜制成,素面无纹饰,长柄、圆口、微弧底。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日渐富足,熨斗的制作及使用已相当普遍。由于使用阶层的范围扩大,此时的熨斗装饰风格也达到了最繁盛、自由的时期,无论是从雕刻于斗身的多样花纹还是对于手柄的装饰程度,或是像附耳这种带有时代独特色彩的装饰物来看,这一时期对于熨斗的修饰都是熨斗发展史上种类最丰富、最多元的代表时期。

IMG_256

此时,不仅有唐代诗人王建、白居易等借助诗歌描写当时宫廷富贵人家及贫苦女子熨衣时的情景。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女子熨衣的场面。画卷中,有两位女子双手各执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左手摁着帛的中端,右手执熨斗,正在布帛上来回熨烫,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熨斗的具体使用情况。

IMG_256

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这件三彩熨斗,形体小,手柄短,使用起来似乎不合比例,且斗柄部也不如实用熨斗做工精湛,加之三彩的导热性能较差,而当时铜制和铁制熨斗已大量使用,所以很显然,它仅是用作陪葬的明器,而非实用器皿。但作为陪葬明器,这件三彩熨斗整体器型完整,工艺精良,且在其制作过程中采用了点彩工艺,充分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点彩技术,是迄今为止已发掘唐墓中关于熨斗的重要实物资料。(李阿能)

责编:杜鹏飞

编辑:吴帆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