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加强渭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高全区基层中医药康复诊疗水平,按照中医药项目建设的有关要求,于3月1日,在渭滨区中医医院综合楼二楼会议室开展《2023年上半年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会》,会议特邀宝鸡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王凯军主任医师和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郑喜副主任医师两位专家前来授课,培训班吸引了院内外100余位基层医务工作者参会。
杨院长在会上代表中医医院全体职工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医院发展建设的各位领导及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对参加培训的专家及各位同行表示热烈地欢迎!他讲到中医药是医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医疗服务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民群众疾病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亚健康调理等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中医药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且检查项目少,所以一直以来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尤其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目前群众对中医药需求较大,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是医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最后,祝大家学有所得!预祝培训会圆满成功!
会议由医院范文慧业务副院长主持,共有三项议程,一是领导致辞;第二项课程培训;第三项:培训考核,同时对会场纪律做了要求,对两位授课专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王凯军,治未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师从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龙砂开阖六气针法研创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经验丰富,自幼喜欢传统文化,擅长人群的体质辨识及调养,在长期临床中体悟出“开阖六气针法”,“缪刺心法”,“阴阳互引法”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疾病,失眠、血压高、血糖高状态人群,等常见病,多发病,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此次培训,王凯军主任讲授的内容为《中医治未病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一完全的完满状态。传统中医“治末病”思想恰好契合于当前这种健康理念。“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随着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疾病医疗负担加重为基础的广泛社会问题的基础上,以预防为主的医疗策略和服务模式成为众望所归,中医“治未病”蕴含着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积累总结了大量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中医应抓住机遇,适应变化,拓展自身生存的空间。
郑喜,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陕西中医药大学,师从名老中医贾成文、任永新。擅长应用针灸、拔罐、艾灸、埋线的方法治疗面瘫,肥胖,呃逆,中风,腰椎间盘突出,耳鸣及骨性关节炎等病。
郑喜副主任医生给大家讲授了《中医艾灸的临床应用》,“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是中医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因其“简、便、廉、验”,在全国各级医院广泛应用,但由于基层医务人员中医理论知识欠缺,对患者病情、体质不熟悉,未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物品准备不齐全,灸盒固定不妥当,操作流程不够熟练,操作前告知及操作后巡视不到位,时有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郑老师通俗易懂的授课方式,让大家学会如何辨别患者体质及病情,掌握艾灸操作适应症及禁忌症,确保艾灸疗效的发挥,消除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确保医疗安全。
此次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授课内容丰富、实际应用性强,普及了中医药知识,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更多的医务人员掌握应用中医药技术,更好的为群众做好中医药服务。(供稿:宝鸡市渭滨区中医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吴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