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益路前行。为激励陕西省镇巴中学莘莘学子热爱学习,努力拼搏,3月29日下午,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通州团队“定远奖学金”发放仪式在镇巴中学举行。共青团镇巴县委副书记邓鹏,镇巴中学校长栾爱春,党总支副书记邹自权,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通州团队,绿盟代表王明英,受助学生及其班主任参加仪式。
镇巴中学校长栾爱春详细介绍了“定远奖学金”项目设立的意图和宗旨,命名的原因和构想。
意图和宗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
镇巴县地处边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经济条件较为落后。镇巴中学很多品行端正、阳光向上的孩子家里生活困难。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党对青年的关怀和期待落到实处,勉励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目标,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向阳生长,自强不息,以意气风发的青春姿态迎接挑战,以奋斗岁月的不朽荣光唱响未来,栾爱春校长联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林科技推广中心朱建桦主任共同设立奖学金,并基于当地历史人脉,命名为“定远奖学金”。
命名的原因和构想:镇巴属于陕西省汉中市下辖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为东汉时期名将班超的封邑。《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为人孝敬恭谨、明察事理,博览群书、能言善辩,他胸怀大志,不甘为官府抄写文书,于是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后又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间平定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示褒奖,朝廷任命其为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人称其为“班定远”。
镇巴县是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的食邑之地,镇巴中学是镇巴县目前唯一的一所县域高中。选择“定远”作为奖学金的名称,一方面出于对班超的敬仰,以其伟大人格和不朽功业激励新时代好青年以应有的青春姿态,奋进新征程、诠释新使命、创造新业绩。另一方面缘于“定远”二字的深刻内涵。
“定”,会意兼形声字。字形外部为“宀”,像房屋的侧视形;内部为“正”字,像一只脚(止)走向城池。两相会意,表示一人战争结束回到家里,安顿下来。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言:“定,安也。”故“定”之本义即为“安定”“安宁”。“定”字的创造,体现了先民渴求安定和平、休养生息的美好愿景。东汉朝廷用“定”来封赏班超也正是出于对他稳定边疆、安抚边民成就的考虑。
同时,根据“定”字从“正”的造型,也有文字学家将其会意为“正直”的人品和风范、“端正”的作风和家风。新时期,“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定”字命名,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希望青年坚定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
“远”的繁体字写作“遠”,至周代金文时期的造型如上,右部“袁”作声旁,表示读音。左部“彳”作形旁,表示与行动有关。“远”字本义为“遥远”、“久远”,即“距离遥远”、“时间久远”之意,同时也可引申为“目标长远”、“志向高远”、“意义深远”。
“远”字的确立,就是希望青年坚定听党的话,志存高远、心向未来,树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做模范践行者,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栾校长指出:由于“定远奖学金”属于社会爱心人士的个人慈善行为,故捐奖金额有限。在此,他诚恳地欢迎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为发扬人道主义、普及公益思想,加入到这个奉献爱心、弘扬正义的行列中来,为促进社会环境和谐、助力镇巴学子圆梦尽一份心力。
获奖学生代表向资助方及在场的老师们表达了感谢,并表示要好好地读书,努力学习来回报资助方和社会。他们一定会勇往直前,不负众望,坚定地往前走,前面定会有一片蓝天!
共青团镇巴县委副书记邓鹏首先对“定远”奖学金的创立人栾校长表达了感谢,他希望所有受助学生能牢记重托,立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和老师、回报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
副书记邹自权代表镇巴中学党总支做了总结讲话,他指出:爱心助学,传递的是爱心,营造的是希望,收获的是美德。相信我校学生定不辜负“定远”奖学金的热心捐赠,努力学习,日后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编:朱刚
编辑:吴帆